一、相声的起源
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,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,在明朝已盛行。到了晚清年代,相声就形成了现在的特色和风格。有单口相声、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之分。
二、我国著名的相声演员
第一代相声演员:张三禄
第二代相声演员:朱绍文(穷不怕)、沈春和等
第三代相声演员:恩绪、徐长福等
第四代相声演员:“相声八德”裕德隆、刘德智、李德祥、李德钖、张德泉(张麻子)、周德山(周蛤蟆)、马德禄、焦德海等
第五代相声演员:马三立、张寿臣、郭荣起等
第六代相声演员:侯宝林、刘宝瑞、杨少华、郭金宝等
第七代相声演员:马季、侯耀文、石富宽、唐杰忠、师胜杰、牛群等
第八代相声演员:姜昆、郭德纲、冯巩、笑林、李金斗等
第九代相声演员:大山、周炜等
三、相声基本功
说,就是嘴皮的工夫,包括一头沉、子母哏等对口、单口、贯口、文哏、数来宝等。
学,就是模仿的工夫。包括倒口活、戏柳、歌柳等。要学的味道足,学的有特点,学的是地方;忌走样离谱,或者一味卖弄。
逗,就是搞笑的工夫,当然也是相声的灵魂。包括腿子活、群活等。要巧逗,要善逗,要节逗;忌贫逗,俗逗,滥逗。即有节制,适可而止。
唱,就是唱的工夫,是相声的延伸。包括太平歌词、莲花落等。可以正唱,也可以歪唱,但要唱的响,唱的随机应变,唱的情景交融。但绝不要过头,使形式左右内容。
四、相声的技巧
1.垫话
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的开场白,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,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。
2.人活
曲艺术语,是指相声演出时,用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,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。
3.包袱
曲艺术语,是指相声、独角戏、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。一个笑料在酝酿、组织时称“系包袱”、迸发时称“抖包袱”,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“包袱”。
4.三翻四抖
曲艺术语,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。是指相声表演时,经过再三铺垫、衬托,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,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。
5.一头沉
曲艺术语,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。是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,一个为主要叙述者,即逗哏;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陈叙述,即捧哏。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,故称一头沉。
6.子母哏
曲艺术语,对口相声的表现形式之一。是指相声表演时,两个演员(逗哏和捧哏)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。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。
7.抓哏
曲艺术语,相声、评书等曲种演出时,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的可笑内容,用以引起观众发笑。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,并结合节目内容,以取得良好结果。
8.逗哏
曲艺名词,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,通常称作“甲”。对口相声中,逗哏与捧哏合作,通过捧哏的衬托、铺垫,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,产生笑料。群口相声增加“泥缝”,其作用与“捧哏”基本相同。
9.捧哏
曲艺名词,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“逗哏”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,通常称为“乙”。
10.泥缝
曲艺名词,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“逗哏”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,通常能够成为“丙”。
11.腿子活
腿子活是相声里头为了表演一段情节,两人带点小化妆,分包赶角,进入角色来表演,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,这种相声段子行内叫“腿子活”。
12.砸挂
根据现场环境即兴发挥,对表演进行临时的修改,叫“挂”或“现挂”,通常是和台下观众互动。“砸挂”是现挂的一种,通常是对前场演出演员和包袱重新提及,进行延伸、讽刺。
13.贯口
又称“趟子”,为了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口气道出,似一串珠玉一贯到底,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,以起到渲染抒情,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的作用。
五、幽默相声表演
我好像在哪见过您,您贵姓?
我姓我父亲的姓。
那么你父亲的姓是什么?
当然姓我祖父的姓了
你是哪个学校的?
社会主义的。
你住哪里?
地球上。
你家几口人?
和我家自行车一样多
那么你家有多少自行车?
每人一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