幽默是语言的结晶,是生活的调味剂。在日常生活的交谈中,加入些幽默的元素,生活将变得有趣生动。青少儿口才认为,生活中有很多那些出其不意但听起来非常幽默的说话技巧,这样的谈话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部分,听话者在听了前半部分后会根据习惯性思维想象后半部分的内容。但是幽默者说出来的后半部分却与听话者想象的结果截然不同,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。
例:赵本山小品《卖拐》台词:
范 伟:咳咳还知道我是干啥的,我是干啥的?
赵本山:你是做生意的大老板——
范 伟:啥?
赵本山:那是不可能地。
上例中,赵本山的后半句:“那是不可能地”出其不意地否定了自己的前半句:“你是做生意的大老板——”。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中,自己说的后半句话是不会否定自己的前半句的。
例:赵本山小品《卖车》台词:
赵本山:这样的?好,我给你出一个三岁小孩能答上来的脑筋急转弯,
范 伟:你别整三岁小孩地,有能耐你整四岁地~~~
赵本山:四岁的你行么?
范 伟:五岁都不在乎~~~
上例中,范伟的前半句是:“你别整三岁小孩地”,根据人们的习惯性思维,按照范伟的年龄和身份,应该回答成年人的智力题吧。但是他的后半句却是:“有能耐你整四岁地”,后面还有:“五岁都不在乎”,这就大大的出人意料了,从而起到了很好的幽默效果。
小段子:刚认识女友时,她问月薪多少,我说:“一万不到”,她听后满脸欣喜。后来成了女友后,问刚刚工资到底多少,答到:“不是和你说了吗,一万不到,一千八…”,女友满脸黑线…
在上面的段子中,前半部分是:“一万不到”,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是:都说一万不到了,那起码也有过八九千吧。但是后半部分的结果却是:“一千八…”。这就太出人意料了。
一个幽默的个性签名:我这人从不记仇,一般有仇当场我就报了。
下面再举一个出其不意法幽默说话技巧的案例:
1985年底,全国写作协会在深圳罗湖区举行年会。开幕式上,省、市各级有关领导论资排辈,逐一发言祝贺。轮到罗湖区党委书记发言时,开幕式已进行了很长时间。于是他这样说:“首先,我代表罗湖区委和区政府,对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。”掌声过后,稍事停顿,他又响亮地说:“最后,我预祝大会圆满成功。我的话完了。”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结束了演讲。
听众开始也是一愣,随后,即爆发出欢快的掌声。因为,从“首先”一下子跳到“最后”,中间省去了其次、第三、第四……这样的讲话,如天外来石,出人预料,达到了石破天惊的幽默效果,确实是风格独具,心裁别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