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,不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街上、路上,我们需要面对不同类型的人,这时,我们就要学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,对不同的人选用不同的谈话方式。这样,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才会一路畅通无阻,才会成为一个人们都喜欢的阳光青少年。
由此可见,说话一定要看对象,否则,就算我们再能言善辩,别人不买我们的账也是白费心思。所谓对象,有两种人,一是说话人,不同的说话人,地位、身份、性格、爱好、文化水平等都不同,所以,同一内容,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;二是听话人,不同的听话人在各方面也有着差异,这就决定说话人要根据听话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语言来表达。这就是所谓的说话要看对象。俗话说:“看什么人说什么话。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另外,当我们面对什么人讲什么话时,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也值得我们注意。
第一,文化知识不同,说话也要不同。如果我们自己是文化水平高的人,当我们和文化水平低的人说话时,就不能文白夹杂,之乎者也,要用一些最朴实明白的语言,从而能够让对方一听就懂。而如果我们对待的说话人是文化水平相当或较高的听话人,这时,我们说话就可以讲究一点语言的修饰了!
第二,身份地位不同,说话也要不同。如果我们和对方是同样的文化水平,但由于我们和听话人的地位、身份存在着悬殊的关系时,我们说话也不能太随便,这时,我们应考虑到对方是什么身份,自己是什么身份,听话人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意见,一定要经过三思再开口。
第三,双方关系不同,说话也要不同。一般来说,我们和听话人之间有四种关系,即平等、上下、疏密、亲朋关系,有时候,尽管我们和听话人文化水平相当,身份地位也差不多,但我们还是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和对方的关系,然后再开口说话。古人说得好,“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”,意思就是说,见到什么人就要说什么话,说话要看对象。
说话要看对象,因人而异,这是一个常识,也是一个原则。曾有位伟人生动地说过:“射箭要看靶子,弹琴要看听众,写文章说话倒可以不看读者、不看听众吗?”这里,写文章都要看读者,更何况说话昵?比如对待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,如果他是一个乐观坚强、对生死超然无所谓的人,我们不妨把实情和盘托出,让他活得清楚,死得明白。如果他是一个软弱胆怯、惧怕死亡的人,那我们就尽可能说些善意的谎言,让他活得安稳些,这样做没人会指责我们。因为,如果我们对他如实相告,就等于加速了他的死亡!
在俄罗斯流行这样一句谚语:“语言不是蜜,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。”说话时要看对象,根据交际对象来说话,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时,能够注意听话人的性别、性格、文化程度、文化背景、心理状态等因素。忽视了任何一个因素,都可能导致“无的放矢”,甚至还会给自己当头一击。
总的说来,在日常人际交往中,我们青少年说话不能我行我素,想说什么就说什么,而要看准对象,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,说不同的话,从而创造一种和谐、融洽的气氛,为我们的人际交往加分。